2023年,宇航发射任务持续高密度新常态,运载火箭总装能力建设继续“爬坡”,测发数字化能力建设“分步实施”。面对“新常态”,八院149厂运载火箭团队准备得如何了?让我们走进上海火箭“诞生地”来一探究竟。
流程再梳理,重塑总装“新状态”“新模式”
走过一道道门,穿过银色小小的“太空舱”,踏进了运载火箭总装区。当行车铃声一响,二十多米的一子级箭体慢慢抬起“头”,离开了滚动装配架车。短短的三米多的位移距离,箭体的前后都要有总装人员全程“保护”。到了指定位置后,箭体开始慢慢下降,整个过程如同“父母将刚出生的婴儿放在床上一般”,轻轻地落在了前后两个仅有10厘米宽度的称重托架上,停得稳稳当当……
“今天的工作是长征四号丙的一、二级火箭箭体称重。”“90后”运载火箭总装组副组长密振超介绍道,“我们现场常说火箭都是‘热乎乎’的。一旦箭体完成总装工作,紧接着是综合测试,随后就是准备出厂。”如此一来,总装现场呈现了三发运载火箭并行的“新状态”。
为了适应“并行高强度总装”的新要求,149厂以基于MES系统的总装流程再造为主线,充分识别工艺技术风险因素,通过总装流程再分解、再优化、再迭代,实现了高压管路气密检查、整流罩批产等工作的前移,并配上滚动装配、数字化配气台等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从而缩短了发动机交付后总装四分之一的时间。
与此同时,149厂从科研生产源头入手,建立了“平台+型号+供应链”的新模式,事业部抓投产、抓测发、抓产保、配资源和建能力,分厂抓降成本、抓统型、抓建库存。在总装现场,作为“大管家”的总装调度蒋晓青无论是外协产品还是厂内配套产品,都能做到“如数家珍”。她的身影不停地穿梭在各个型号之间,在第一时间将送达的产品交到每一个工位上,实现了扁平化服务管理,确保了生产计划的有序推进。
数字化应用,建立总测“前端”与“后端”的桥梁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如果说运载火箭总装是练“筋骨皮”,那么总测练的就是“内家功”。自2020年八院运载火箭专职测发队伍成立以来,目前已具备完成全年30发两型运载火箭集成综合试验和发射场任务的能力,实现了“装-测-发”一体化融合。
“巾帼不让须眉,绽放铿锵玫瑰。”作为总测现场鲜有的“女指挥官”,“90后”的杨萍正在测试大厅进行火箭综合测试数据的判读。
当箭上的实测数据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传输到杨萍的电脑上时,一个个跳动的数据就像我们的脉搏一样,显示着每发火箭的“身体”状态。她仔细判读终端上的每一个数据,坚定的眼神与她的年龄并不相符,一个个电子签署章便是她的责任,也是对她专业能力的判定。她说:“过去每发火箭的总测数据是纸质记录,现在通过电子数据对比,既提高了工作效率,电子签署也让报告具有了相应的效力。”
为此,在数据判读分析建设过程中,团队采用了“分步实施”的思路,依次完成了“基础框架典型应用”“全面拓展故障诊断”“深入挖掘智能提升”三个步骤。如今,“基础框架典型应用”已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总测过程中得到了验证使用。后续,团队还将持续开放远程测发及设计师桌面软件、虚拟实验测试技术等数字化建设。
与杨萍等设计师遥相呼应的是由总测测试组组长瞿晨带领的团队,他们不仅通过移动式终端采集一张张产品声像、检测箭上的一个个项目、输入一项项关键数据,还需要根据指挥的指令完成一系列的箭上操作。此时,厂房广播里传来了“脱插脱落准备。”瞿晨等人迅速响应,扶好指定的脱插,等“脱落”口令一下,脱插便会与箭体分离……
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于奋斗。对149厂运载火箭团队而言,他们始终工作在总装总测一线,奋战在试验任务中,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