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整齐排列的涂布机、辊压机全速运转,一片片成型的极片有序排列,一叠叠整齐的电池外壳被送入焊接间,工人们的手上绽放出滋滋的劳动火花……811所空间储能电源工程部锂电池单装组现场,凝聚着一股奋进的力量。
春天,折射发展新气象,标注奋斗新起点。在面临着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和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双重压力的2023年,部门任务同比增长20%,如何围绕八院和811所工作会要求,快速适应“六个常态”新特征的迫切需求,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部门已做好充足的部署。
统筹布局,夯实高质量发展能力基础
“干燥系统的在线联调进展如何?”
“厂房水、电、气的布设到位了吗?”
四号楼,技术员陈冬阳正紧锣密鼓地联系现场施工人员,全力推进宇航级高可靠锂离子蓄电池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迅速实施。
为满足“十四五”期间宇航用化学电源任务配套、技术发展、型号应用等多重发展的需求,811所立足当下能力,探索并实践数字化生产线建设。2023年初,根据所工作会部署安排,811所启动5条数字化生产线建设,其中就包括在“十三五”期间建成的国内首条空间用锂离子蓄电池宇高线。
“部门统筹‘十四五’近期任务与锂系储能电源技术长远发展需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落脚点,开展空间布局和流程优化,实现空间用锂离子蓄电池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工艺与质量能力、数字化与信息化能力的多重提升”,部门介绍道。
目前,部门已迅速投入新厂房布局、新设备调试、新工艺鉴定工作中。走进四号楼二楼,生产线二期场地施工已接近尾声,崭新的负压化成设备、对齐度检测设备、自动检漏设备等,均按照工艺定制布局整齐地摆放,产线改造升级后,空间用锂离子蓄电池单体年产能将提升67%,模块年产能将提升67%,蓄电池单体全流程工序自动化率将由70%提升至90%以上,工艺先进性满足未来5到10年内蓄电池技术发展对产线的要求。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改造,也将实现整线工序信息化覆盖率100%,并通过企业数字化平台连通,共同组成锂离子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生态体系。
识变求变,筑牢高质量发展技术根基
一号楼测试间,一排排电测仪器闪烁不停,锂离子蓄电池研发中心丰震河正带领着成员穿梭其中,赶制扣电、配置电解液、操作电化学工作站,“双高电池技术攻关只差临门一脚,我们一定可以啃下这块‘硬骨头’”。科研仿真楼15楼办公室,副总研究师王可正带领团队汇总项目报告、整理数据,推进年初项目申请工作和新产品研发,将先进的实验室锂电核心产品融入工程应用实践中,“对标世界一流宇航锂电产品,开发国家重大工程高比能电池,我们责任重大。”
八院工作会提出“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优势、胜算”,811所迅速适应新发展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为搭建先期技术开发和背景型号预研的桥梁,加速技术转化,在空间储能电源工程部下设锂离子蓄电池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这也正对标了八院聚焦“领域、专业、能力”三个层次,和“需求、问题、目标、结果”导向四个维度的“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与调整工作。
研发中心负责人杨晨透露,根据811所“十四五”规划中基于IPD的大研发体系架构,研发中心主要进行先期技术开发和背景型号预研,“对上对接空间电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技术研发中心,对基础研发以及基础应用研发的技术进行识别。对下对接空间储能工程部工程中心,加速核心技术和型号预研产品的转换速度。”
研发中心目前共有成员15名,分别来自空间电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技术研发中心和空间储能电源工程中心,“发挥1加1大于2的集成效应,创新完善大研发体系发展链条。”面对体系的建设转型和重点工程的技术瓶颈,他们既是产品的创造者,也是产品的孵化员,为完成专项工程的技术目标,他们来回穿梭于东川园区和紫竹园区间,忙碌的脚步在研究、生产、验证的路上从未停下。从春天启程,向未来出发,他们将在砥砺前行中永葆初心,在接续奋斗中书写华章,以实干交出新答卷,砥砺奋进再出发。